为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适应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更加贴近干部成长的实际需要, 今年4月开始,我们本着了解情况、研究需求、查摆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的原则,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需求问题做了深入调研。采用个别访谈、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共召开座谈会9场, 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1083份。调研对象包括全市在职县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中青年科级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等,广泛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一)干部培训需求度分析

1、干部培训需求强烈。在对“您参加学习培训的意愿”一题的回答中,选择“意愿很强,希望经常参加”的占比高达83.1%(900人)。(见图一)。

从干部培训态度看,93.2%的干部在培训中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见图二),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干部参加培训的需求十分迫切。

2、干部参加培训目标清晰。从调查结果看,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目标在于“增强履职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分别占82%和80.6%(见图三)。这说明我市干部对自身参加学习培训的目标非常清晰,正是这种清晰的目标成为干部培训的内在动力。

综合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我市干部对教育培训具有较强的需求度,大部分调查对象参加学习的意愿强烈,在培训中的态度比较积极。绝大多数干部希望通过培训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成为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领导人才。这种较强的需求度,为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时也从客观上要求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大力度、扩展广度。

(二)培训内容需求分析

在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中,设计了知识学习、能力增强、素质提高和具体培训内容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在培训内容需求方面, 鲜明地表现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差异性的需求倾向。

1、知识学习需求倾向于应用型。在知识学习方面,在“为适应建设黄蓝经济区的需要,您认为作为领导干部最需要加强的知识”一题的选择中,前三位依次是“法律知识(82%)、管理知识(80.6%)、领导科学(45.8%)”,其次是“经济知识”(35.2%)和业务知识(30.7%)”(见图四)。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市干部对知识需求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实用偏好”,因为无论是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还是领导科学都与我市建设黄蓝经济区的战略举措紧密相关,都是我市干部当前工作急需的知识。根据这种调查结果,我市干部教育培训最需要开设的知识性课程应该是与干部工作实际直接相关的法律类、管理类、领导科学类、经济类课程。

2、能力培训需求展现出差异性。在能力增强方面,“对于工作最重要的能力”和“自身最欠缺最需要提高的能力”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对于工作最重要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前三位分别是科学决策能力(68.3%)、开拓创新能力(63.7%)、拒腐防变能力(50.2%)。而“自身最欠缺最需要提高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开拓创新能力(60.6%)、学习能力(44.6%)、科学决策能力(32.6%)(见表一)。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并不等于“最欠缺最需要提高的能力”。这一方面说明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重点切合干部实际,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培训中需要加强针对性研究,针对干部当前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考虑。

表一:最重要能力与最欠缺能力对比分析

3、素质提升需求表现为多重性。在素质提升方面,被调查者表现出需求的多样性。“您最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哪方面的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能力素质”、“理论素质”和 “知识素质”都有很高的比率,分别占83.8%、74.1%、70.8%(见图五)。这说明,被调查者对于自身素质提升要求并非唯一性,而是具有多重需求,需要在培训中对课程安排和方式选择进行综合考虑。

(三)培训方式需求分析

1、办学形式突出实践性。在教学形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满足于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而是更倾向于灵活多样尤其是基于实践经验的学习形式。在个别访谈和座谈会中,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希望能够采用更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如把体验式教学和结构化研讨结合起来,或者到先进地区学习经验,有的被调查者还提出采用异地挂职等形式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

2、教学方式要求多样化。在“你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一题回答中,“外出实地考察”(63.2%)与“体验式教学”(63.2%)排在前列,案例教学(56.9%)、研讨交流(48.1%)、课堂讲授(44.7%)、异地培训(35.8%)也占有相当比例(见图六)。在座谈中,部分被调查者对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反映出学员对于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较易获得直观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教学方式有着强烈的需求,渴望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因此如何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3、班次设置强调针对性。在调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干部主张按工作类别设置班次,大部分干部都渴望参加专题研讨班的学习。在培训时间的选择方面,对“您认为脱产培训最佳时长”问题的回答表现出结果的分散性,选择“每次2周”和“每次两个月”者比例相当,分别为263人(24.3%)和220人(20.3%)。此外,选择每次一周者有154人,占比14.2%(见图七)。之所以产生结果的分散性,是因为学员的工作性质不同从而导致对学习时间要求不同,例如单位部门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就希望培训时间安排较短。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来看,多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每次较短时间培训,每年都有培训机会的连续性学习。

(四)培训管理需求分析

1、调训方式要求注重主体参与。在“您认为哪种调训方式最适宜”的选项中,选择“分配名额、单位推荐”、“自主报名”、“点名调训”、和“公开考选”者分别占37.2%、33.7%、25.1%、4%。在座谈过程中,部分被调查者提出“个人报名、单位确定和组织点名相结合”的多种主体参与的调训方式建议。还有很多被调查者提出“加大按类别调训力度”、“拓宽调训范围”、“有针对性调训”等建议。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干部更注重学习内在需求与完成组织培训任务的结合,更希望在调训中能够既考虑组织需要也考虑干部自身学习意愿,做到“有所需者有所学”。

2、师资管理建议提升整合并举。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有71.3%的被调查者认为“本市党校师资队伍”中“有部分水平较高,但有一部分需要加强培训”,2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部分水平较高,能完全满足培训需求”,还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培训需求,需要大规模培训提升”(见图八)。这说明本市党校师资队伍总体状况基本能满足需求,但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访谈过程中,有的被调查者提出“要让教师广泛接触实践,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大力培训师资力量,让老师每年都有外出学习机会”,还有的被调查者提出“师资队伍培训要走在干部培训前面,要具有先期性和前瞻性”。这反映出当前我市干部对授课教师提出了由“理论型”向“复合型”转变的更高要求。

3、培训考核侧重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考核方式方面,选择“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者512人(47.3%),选择“综合鉴定”者258人(23.8%),选择“以上方式并用”者279人(25.8%),而选择“闭卷考试”者仅有34人(3.1%)(见图九)。这表明,被调查者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处理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最需要的是能力培训,而“能力”提高比较难以通过考试考核反映。有部分被调查者提出应该完善当前的培训考核方式,实施动态的考核机制,做到培训考核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与干部使用相结合。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反映了随着干部素质的提高,对培训方式变革的要求日益强烈,改进调训方式、提升教师素质、保证培训科学性成为培训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除这些软件因素之外,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也有优化和提升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培训模式亟待创新

在“为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下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哪两项”的选择中,“创新内容形式、保证培训的科学性”选择人数达到了921人,占85%。在座谈交流过程中,相当部分被调查者提出目前的干部培训内容设置上针对性不强,希望按照干部工作内容分类设置班次和安排教学内容。

在“我市干部培训机构改革的主要方向”一题的回答中,“创新培训模式”占65.9%(见图十),这可以反映出被调查者对创新培训模式的强烈需求。在“我市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选)”的调查中,选择“形式单一落后”者有391人,占53.6%,这一统计结果也说明了创新培训模式的迫切性。在开放性答题的调查中,对“您认为现有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问题的回答,“教学方式单一”、“培训形式单一”等占据相当比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部分学员代表和党校教师进行了访淡。通过座谈交流发现,目前我市干部培训中,在教学方式、培训形式等工作过程中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从教学方式来说,“灌输式”教学方式仍占主要地位;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虽实行,但力度还不够大,应用还不够灵活。受访教师反应,由于受信息制约和自身职权所限,案例选取过程中难以获取充分信息,从而增加了选取案例难度,出现了“选案例难,选典型案例更难”的现象。从培训形式来看,目前培训形式还基本上停留在传统形式,以课堂传授为主,相对缺少异地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

(二)办学条件有待提升,基础设施需要加强

在对培训机会的调查中,调查问卷显示选择培训机会很多者仅有1.5%,而选择“较少”者占比高达64.1%。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市近几年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培训总量相对于我市干部强烈的培训需求来讲仍显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市干部培训机构办学条件有限,使干部培训数量和规模受到了很大程度限制。同国民教育相比,党校、行政学院(校)在教学现代化、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以及食宿等硬件建设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基础设施不配套,且设施陈旧落后,客观上给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三)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足,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从培训管理来看,对学员缺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培训效果检验重视性不够。培训作为一个环节,随着培训过程的结束,整个培训活动也就结束,很少有单位会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造成学员对培训的重视性不够。二是培训制度约束性执行不到位。虽然有关文件对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出了时间规定,并要求在年度考核、任用考察时将干部接受培训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并未与干部的选拔使用完全结合起来,是否接受培训与晋升职务、年度考核脱节,一些未按时参加培训的干部也没影响提拔,先提拔后培训的情况比较普遍。因而使干部认为“培训与不培训一个样,培训成绩好坏一个样”,培训对干部缺乏约束力。

(四)师资培养力度不够,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我市干部队伍结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高学历化,经历多,实践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而作为我市干部培训主阵地的党校不少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践经验等方面不及学员,出现“倒挂”。调查结果显示,培训工作薄弱项列第一位的是“培训施教体系”,占57.9%(见表二)。对现有师资队伍的调查发现,现有教师在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阅历单一,从校门走进校门的居多,虽有一定理论功底,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干部培训的需求。从兼职教师队伍来看,普遍存在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授课方法和艺术掌握不够等问题,从而使授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受到了影响。

表二:培训工作薄弱项

三、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领导干部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需求是呈动态发展变化的。为更好地满足我市干部教育培训需求,更好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委组织部主管、党校作为主渠道负责具体的办班培训模式,强化党校主渠道功能,突出党校主阵地作用,建立起“大党校承载大培训,大培训配套大服务”的培训格局。

1、强化干部培训管理。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切实履行好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职能,增强对相关部门的调控能力。一是当好“规划员”。紧紧围绕“实施黄蓝国家战略”和“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定位,根据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制定全市五年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干部培训计划。二是当好“信息员”。每年年底,收集各单位和行业的干部培训需求,就重点培训的内容向党校进行反馈。三是当好“引导员”。在举办好年度主体班次的前提下,根据干部培训需求和全市重点工作,引导党校举办各类研讨班、专题班。四是当好“监督员”。对各单位、行业口的干部教育培训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业务类培训实行报批备案制,而对理论类培训实行统一办班安排,由各单位在每年年底前将次年的培训计划、培训目的、培训内容提报市委组织部,由市委组织部统筹考虑,根据各单位的需求,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对未经组织部门同意擅自办班的,培训经费财政不予列支报销,充分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整合的效果。

2、规范干部教育办学。当前,我市绝大多数部门和行业都认识到了干部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也肯于出力、舍得花钱,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但是,从实践层面看,一些单位的领导把培训还仅仅看作是增加职工福利、满足职工学习要求的形式,尚未提升到挖掘人力资源和增强人才优势的高度上来。一些参训的干部也存在“消遣论”、“实用论”等方面的误区。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在集中办学的基础上,规范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次,根据办班主题主旨、参训对象层次、参训主要任务来搭配课程、配备师资、确定学制,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统筹干部培训资源。树立“大培训”理念,把全市可利用的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都统筹纳入到一个平台上。在强化主阵地、主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党校办班培训”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落实机制。要建立领导抓干部教育培训的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来抓,定期召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中,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评价领导班子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中真正树立起不抓教育培训就是失职,抓不好教育培训就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

(二)改善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

市委党校培训能力已不能满足党员干部培训需要。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阻碍了大规模培训培训干部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任务,需要从以下方面改善目前的办学条件: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改造,扩大培训规模。借鉴省内其他地市经验,新建或迁建党校已成为共性做法。应尽快启动市委党校改建或迁建议程,使党校新建或迁建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办学条件掣肘的局面。

2、更新培训设施设备。目前,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配套的教学设施匮乏。建议建设标准化微机室,建设应急事件处置情景模拟演示室,建设结构化研讨讨论室,以满足进行心理测试、网络舆情应对等培训需要。

3、改善后勤保障条件。目前,干部教育主阵地存在着办公条件严重滞后、学员住宿设施老化、食堂空间狭窄等问题,同时在校规模仅容120人左右,已无法满足扩大办学规模的要求。要进一步优化教师办公条件,改善工作环境。加大基建投入,对学员住宿设施进行改造,为学员安心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完善培训模式,增强教学效果

1、根据参训干部具体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一是准确把握不同类别干部对培训内容的要求。调查发现,因干部的职务级别、工作性质、教育背景不同,由此也导致了他们对知识需求的不同,因此应尽快建立起培训需求调研和信息反馈制度,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了解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需求,编制出更加科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规划,以避免干部教育培训中出现“大锅烩”现象。二是根据不同干部的需求突出培训重点。领导干部要突出“深”,后备干部要突出“严”,年轻干部要突出“苦”,乡镇基层干部要突出“土”,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干部要突出“洋”,专业人员要突出“新”。三是在分类调训干部的基础上归类培训干部。在筹划办班过程中,要突出班次的培训主题和培训目标,围绕培训主题和目标来开发课程,设置相关教学专题,避免出现“岁岁年年班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状况。在举办主体班次时,要充分考虑到干部年龄、学历、工作性质、业务特点的不同,采取分类调训、归类培训的办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严把授课内容。应根据培训计划安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每年提出专题要求,确定相应专题的内容主题,采取竞标的方法,确定授课人员,引导教学人员把学科研究对象与办班主题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专题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

2、紧扣培训办班主题主旨安排培训方式。转变思想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围绕办班目标合理安排办学形式、班次设置、学制时长。对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除了设计轮训班以外,围绕全市重点工作设计研讨班、研究班,学制时长可设定为3-7天;对于科级干部的轮训,可以缩短学制,按行业和系统调训干部,精选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对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培训,应突出问题导向,根据每年基层工作重点确定培训主题,设计研讨班、观摩班、主题示范班等班次,学制时长可安排为5-10天。

3、围绕增强培训实际效果确定培训方法。一是课堂讲授要突出启发互动。课堂讲授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干部基本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应把过去的知识具体内容讲解和阐述转变为知识原理的运用和案例的剖析,变单一的教师授课为学员互动,即把过去的“教师台上讲,学员台下听”转变为“教师讲,学员问”,实现教学相长。二是互动教学要突出研讨交流。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研讨交流、学员上讲台等互动式教学成为干部培训的有效手段。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研讨交流成为学员聊天侃地的平台,学员上讲台成为学员介绍自己工作的机会,效果差强人意。为此,互动教学要真正实现既有的教学目的,必须做好“三个预先”:在互动教学前预先确定好教学主题;在互动教学前预先安排好组织者;在互动教学前预先设计好教学点评。三是现场教学要突出主体参与。广义上的现场教学,包括案例式教学、教学基地观摩教学、外出考察教学等形式,为了避免出现现场教学走过场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应该从教学设计入手,在教学开始前布置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讲解问题,在教学结束后研讨问题,并引入学员角色模拟环节,积极调动学员参与。四是异地培训要突出优势互补。异地培训具有师资高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异地教学可以替代本校教学。对于异地培训的选择上,应当进一步拓宽渠道,一些独具特色的外地党校、符合干部素质提升的重点高校以及专业的培训机构都可以选择。对于异地培训课程与本校课程的搭配,应遵循“质量为上、精选课程、互不重复、优势互补”的原则。

(四)优化制度设计,激发培训活力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调训——参训——施教——受训”四个环节有效运转的前提。要着力优化制度设计,构建“教师愿意上课,学员肯于学习”的良好局面。

1、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奖励机制。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对现有奖励激励制度进行改革,加大奖励力度。借鉴其他地市和同区域内高校奖励制度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奖励激励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新设专题评定标准,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为更科学地反映专题内容的新颖性,可划分为更新类新设专题和创新型新设专题。突出年度教学评估引导激励功能。把年度教学评估成绩与外出高端培训、上级表彰评先树优挂钩,建立起按质施奖的新机制。

2、进一步完善干部参训激励约束机制。将干部的培训与晋升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和“先培训、再提拔”。第一,建立培训和任职、奖励、晋升联动机制。建议在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年终考核中增加“参加培训情况”内容,在干部增资、提职、晋级审批表中增加“培训情况”栏目,对新任职干部未参加初任培训或虽参加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任职定级;对按规定应接受培训而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干部,不得作为评先树优的推荐人选,年度考核不能评“优秀”,同时也不能提拔重用,晋升职务。真正将干部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干部培训动力机制。第二,实行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干部培训证书是记录领导干部在培训中的听课、出勤、考试等方面的学习表现,以及培训结束后相应考试考核结果的证明,以此为基础建立干部参训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任职、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第三,推行干部培训情况通报和公示制度。要把干部培训的考试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手段,考试考核情况要反馈给干部主管部门,并在所在单位一定范围内通报。同时,把干部参训的情况作为公示的内容之一,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3、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评估机制。做好培训评估,是实现良好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把培训质量评估作为转变培训管理职能、改进培训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要对实施的培训班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让参训学员参与培训评估环节,对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考察及文体活动安排、培训时间长短和进度安排、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培训教材、讲义质量、授课质量、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组织管理、教学设施、住宿生活条件、总体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讲授的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针对性、教师讲解水平、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分门别类制作质量评估量表,征求以参训学员为主的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估结果进行量化,提高评估的效度,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提升培训效能。另一方面,要抓好培训结果的评估,即对受训者培训后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发生变化情况的考察。包括听取受训者的自我反应、学习成果、考察受训者工作表现价等。

(五)提升教学水平,满足培训需求

教学是干部培训的生命,师资是办学水平的根基。要进一进步解放思想、拓宽渠道、务实推进,高标准建设一流培训师资。

1、引入高端师资。高校、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师资视野宽、理论深、层次高,倍受学员青睐。但是,引入高端师资也存在着成本较高、时间难定的问题,应以党校现有师资力量为主,辅以引入高端师资,提升培训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强与等高端机构的联系合作,建立专项资金,引入高端师资,进一步满足学员的需求。

2、培养专职师资。专职师资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力军,要切实重视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重培养。拿出相关政策支持党校加强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和提升。另一方面,要重选拔。目前采取的公开考选方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因而针对普通教师的岗位可以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定向考选,有效地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不强的难题。

3、聘请兼职师资。聘请兼职教师是弥补专职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视野不开阔的有效途径,应建立适应我市干部培训形势的兼职师资库。在选择兼职教授的过程中,应拓宽视野,打破固有的模式,不局限于选聘对象的具体职务和行业,只要符合干部培训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干部能力,就可选聘。既可聘请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理论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也可选聘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等领导、管理人员;还可以选聘本地各条战线的先模人物、在基层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干部群众。